文章分类

厨艺精品课

端午食粽源于晋代

2018年03月05日 转载自互联网

  端午吃粽子,现今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。但据专家考证,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。


  早在春秋时期,就有了粽子这道食品。当时用茭白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到了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成为广东枧水粽的始祖。到晋代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以起到保健作用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这时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


  后来经过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大朝代的发展,粽子已经有了很大改变,形状方面出现了锥形粽和菱形粽;而且开始用竹叶或芦苇叶包的粽子,馅料也丰富多了,有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,品种丰富多彩。


  时至今日,一些村镇的老百姓仍保留着端午节自己做粽子的习俗,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一家人忙碌一天,包出一个个香喷喷的粽子,然后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慢慢享受美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

转载该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不同意转载或涉及版权、内容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以便可以立即删除;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作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