厨师之家祝您有个愉快的体验!点任意处可关闭该提示
中华美食其实从未停止过变化的脚步,我们的曾祖辈吃的东西,可能都和今天不一样。事实上,除了本土混融,从国外输入的食材和调料,反而成就了今日中国菜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。
如果说中国有很多东西可以从“自古以来”上找历史,那么中华美食这一项,无论如何需要打点折扣。就拿吃辣来说,中国人学会并热衷于吃辣的历史,满打满算也只有三百多年。
打个比方:现代人如果穿越得太早,多半会面临没东西可吃,或者口味不习惯等严峻问题。 因为现在人们所见到的中华美食,很多主要食材、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灵魂调味,在古代根本还不存在。后世人们一直引以为豪的美味,其实还多亏了把它们带来中国的外国人。
对于整个人类群体来说,文明间的交流不仅带来了商业的繁荣、文化的发展,甚至老百姓的吃穿用度都能上一个台阶。食物传入中国的路径,绘制的不仅仅是一幅吃货地图,更是活生生的文明之旅。
而麦当劳进入中国已经27年了。和许多外来食物很像,它也是从沿海城市登陆,之后逐渐蔓延至国内重要的商贸都市。或许又是一个“洋中餐”种子选手。
中华食材从哪里来
2004年10月18日驼队穿越新疆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。千百年来,驼队曾经是当地主要运输工具 / 视觉中国
有时候,名字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或物品的来历。甚至在一些情况下,他们的名字,就是根据其身世命名。
比如,我们都知道去西天取经的和尚,正式的法名叫“玄奘”,也有人叫他“三藏法师”。可是为什么《西游记》和后世的许多通俗作品,都管他叫“唐僧”?我们看一下他那句百说不厌的台词:“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,去往西天拜佛求经。”国王或者妖怪们一听,心里就明白这是“唐朝和尚”,那么“唐僧”这个名号,就十分贴切了。
同样的,食物名字或者别称里要是带着“番”“胡”“洋”“西”等字眼,多半可以表明它们区别于本地物种不一样的来头。
在新航路开辟之前,大部分的外来食物,均是通过陆路进入中国。从中亚、西亚,乃至欧洲、非洲来的商人,或者在北边翻越葱岭和帕米尔高原、或者从南边的高黎贡山和热带密林跋涉。交易贵重商品的同时,也带来了域外的食物。“胡”和“西”,就分别表达了民族和地理上的区分。
《张骞辞武帝》。唐代绘画,323窟,中国敦煌 / 视觉中国
北方人士如果穿越到先秦,可能会因为没办法找到面食做早餐而苦恼,但是去小店里喝碗肉汤也是不错的选择。 这时候还不用特意叮嘱老板不放香菜,因为那会张骞还没出生,这种倒人胃口的细长调味蔬菜,势力范围还局限在地中海——来华之后,它就改名“胡荽”了。到了汉朝,随着西域大使归来的众多食物(种子),就会使现代人多一分熟悉的亲切。
至少,想在喝酒时加一瓣蒜拍个黄瓜、嗑个蚕豆,在西汉都不是问题了。 这两样东西曾经都姓“胡”。“黄瓜”的名字,是东晋时羯族皇帝石勒改的,而川渝地区至今仍在生产名为“怪味胡豆”的特产小吃。
要是觉得低度酒喝着不畅快,还可以换换口味来杯葡萄酒。“葡萄”这名字是个音译,它在老家大宛国的原名叫“budawa”,汉代文献里的中文名有很多种同音字写法。敲一个核桃(原来叫胡桃,久而久之谐了音),剥几颗石榴籽,酒足饭饱之后的小零食莫过于此。而北方人冬天的菜窖里,第一次出现了地中海芸薹(音同“云台”)经本土培育之后的新品种——白菜。
2005年10月5日,新疆昌吉葡萄 / 视觉中国
唐代是坚果爱好者的天堂。 许多原产西域的美味坚果,都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中国。现代社会经常见到的炒货、干果铺子,已经有了雏形。在街上走一走,嘴馋了到小贩担子里抓一把巴旦木或松子,酥脆又可口。来自西亚的阿月浑子则是抢手货,每日开卖,稍微去晚了就买不到。这种坚果,今天人们叫它“开心果”,但外包装往往在前面加上“美国”二字,实在是对其产地的严重误会。
如果你想念在夏天喝冰镇西瓜汁的时光,那么只能从长安出发,跋涉到陇右道地界(今新疆地区),从波斯来的花剌子模人手里,购买长途运来的西瓜——他们把瓜裹在冰雪之中,用铅制容器封装口部,以保证运输之后的瓜依然鲜美。冰镇西瓜配上沙漠绿洲的热烈气候,再合适不过,只是价钱可能会相当高昂。而西瓜就是因为“种出西域”,才有了这个名字。
中原人士要想足不出户吃到这种原产于非洲的消暑圣品,则要到南宋才有引进种植了。 这以后,中国人口中嗑声清脆的瓜子,都是西瓜子——一直到明末,美洲的南瓜、向日葵传入中国,南瓜子和葵花子才逐渐将其取代,成为瓜子界主流。
乌鲁木齐夜市摆卖的西瓜和哈密瓜,瓜呈椭圆形,哈密瓜分白肉和黄肉两种 / 视觉中国
明帝国面对的世界,进入此前任何朝代都未曾遭逢过的航海时代。文明在相互交往的同时,中国人民的食谱,也逐渐变得越来越丰富。这时候很多外来食物的名字里,都会带上“洋”和“海”字——因为它们大多乘坐商船,从水路漂洋过海而来。 清末爱国民众为啥骂老外“洋鬼子”,道理是一样的。
带“番”字的一般是明清传来的食物,因为那时候的天朝上国,还把这些原产国视作“未开化”的番地。
去邻家串门时,终于可以吃上堪称“国菜”的西红柿炒鸡蛋——里面用到的红色果子,还经常被人叫做“番茄”;在饭馆等菜时,也可以点一碟水煮花生慢慢消磨时间。“花生”形容的是花落之后就生出果实,在这种充满想象力的称谓出现之前,它曾经被叫做“番豆”。
如果足够幸运的话,穿越到明朝的人,可能有机会做第一批吃玉米的人。 观光客们也终于能凑够一份现代影院小食:薯条和爆米花。包括马铃薯和红薯在内的薯类,明末也随船队陆续由美洲和东南亚传入。玉米的许多个名字中,就有“番麦”和“西天麦”;全国许多地方如今还管马铃薯叫“洋芋”,“番薯”则多用于统称众多薯类作物。这些别名都揭示了它们共同的身世。
2015年10月7日,北京,街头卖烤红薯的女子 / 视觉中国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转载自:浪潮工作室 作者:马元西
该文章共3页
创意茄子菜品-大妈扒全茄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糖醋脆皮茄子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酸茄子肉片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烧椒茄子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肉丁焗茄墩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蟠龙茄子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凉拌茄子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煎茄子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干锅焖仔茄,茄子怎么吃
创意茄子菜品-锦绣茄包,茄子怎么吃
经典秘制面条臊子配方-泡椒鸡杂面臊子制作方法
经典秘制面条臊子配方-酸菜肉丝面臊子制作方法
经典秘制面条臊子配方-肥肠面臊子制作方法
经典秘制面条臊子配方-排骨面臊子制作方法
经典秘制面条臊子配方-牛肉面臊子制作方法
经典秘制面条臊子配方-杂酱面臊子制作方法
大厨教做家常菜-豆花嫩牛肉
大厨教做家常菜-吊锅泥鳅(火巴泥鳅)
大厨教做家常菜-韭香猪肝
大厨教做家常菜-特色蛋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