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类

厨艺精品课

来宜宾,燃面可以不吃,但是李庄不能不去

2018年12月16日 转载自:好食记 作者:孙岩岩

第2页(共2页):来宜宾,燃面可以不吃,但是李庄不能不去[2]

取材于猪后腿将臀部去掉第一刀之后的部位,俗称“二刀肉”,每头猪只有三公斤左右。这一部位的肉肥瘦匀称,无泡少筋,成菜后肥瘦不脱离,盘在碟子上甚有美感。

余师傅告诉我们:做白肉,一大特色是刀工好,另一特色就是蘸水的独特风味。

他说:“古镇上各家餐馆各有秘诀,蘸料大多自制,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大蒜和辣椒为主要原料,辅之以各种泡菜,或者配上一碗豆花。”

李庄白肉因肉片大,要用筷子一圈一圈缠绕,故名裹脚肉。虽然味道鲜美,名字却不甚讲究。

抗战年间,迁驻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好这一口,每每饱餐后便觉“裹脚肉”甚为不妥,一日食后,建议改称“李庄白肉”,饭店老板欣然接受,从此,李庄白肉名声鹊起。

在李庄吃过白肉,也算没有遗憾了,神奇的是:那顿午餐丰盛的很,满桌子的菜在记忆中都模糊了,唯有李庄白肉的味道一直萦绕舌尖。

饭罢在古镇漫步。

初春,这江边的小镇还透着一股阴冷的湿气。并不是旅游季节,反而让李庄宁静了许多。

从镇子较宽的马路一直走到奎星路,道路不规则起来,巧胜街,文星街,窄仄起伏着,尽是错综复杂的老腔调。

两边的门面店,也都换做了木板门,黑瓦鳞鳞低矮檐,伸手就摸到屋檐。

除了美食,李庄也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。来李庄的许多人,不单单是为了品尝白肉,也因为这里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。

抗战爆发后,国立同济大学、中央研究院、中央博物院、中国营造学社等纷纷迁入李庄,小小的古镇一时间才俊云集。

梁思成、林徽因、郭沫若、童第周、美国学者费正清、英国学者李约瑟……各个都是当年的时代精英。

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这儿,只需写上“中国李庄”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。

李庄是宜宾属下南溪县管辖的一个小镇。抗战期间,迁移至昆明的同济大学,面临日军天天轰炸,时时准备跑警报,于是再次寻找搬迁之地。

本来属意南溪县城,可当地乡绅怕小县城一时涌入10000人的大学,导致物价飞涨,婉言谢绝。

而无名小镇李庄乡绅却拍出电报:“同大迁川,李庄欢迎,一切需要,地方供应”。

于是,李庄跟同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,小小的古镇也成为当年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。

同济大学给这个无名小镇打下烙印无可争议。看到街边“同济百货”的招牌,门口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盆、塑料桶,雨伞和高压锅也挤占了重要位置。当年同济的师生是否也从这个铺面买过日用品,却不得而知。

小镇的石板路上,每一处磨损都见证着当年零零总总的故事。而今同济大学的旧址却成了混乱的民居。房屋被隔断分成数个人家,杂乱而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
一切都物是人非。

在李庄四处游逛,大半天的时间很快过去。而我们还抽出时间在长江边的露天茶摊上喝了杯茶。

静止的江边茶摊,简陋的木桌,木凳。

一杯茶,就能泡上大半天的时光。或许还可以不拘小节地把光脚丫子踩到凳子上。夕阳的余晖,透着安适惬意。

忽然领悟,真正的繁荣,并不是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,而是热火朝天、生机勃勃的生活。李庄古镇是繁荣的,尽管它似乎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。

李庄没让我们失望,它以最朴真的民俗民风给了我们最大的欢喜。人们说古镇,总爱用“活着的风景”来形容,可是李庄,不仅仅是“活着”,而是“生活着”。

放眼望去,它是那么普普通通的镇子,然而,信步深入,步步惊情。

仿佛过去的日子,在一步一步慢慢倒退回给你看。时光纵使无情,它依然会在某个地方慢下脚步,你的一天,是它的一年。所以,它的模样,仍然是若干年前的模样。

如果,你迷恋老时光,迷恋老味道,李庄是个好去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本文转载自:好食记 作者:孙岩岩

该文章共2页

转载该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不同意转载或涉及版权、内容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以便可以立即删除;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作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