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源年粑风味长
2017年12月15日 转载自互联网
年粑粑,是桃花源逢年过节必备的风味小吃。正月最初的几天是不上正席的(临时当作充饥饱腹之用),亦是最简单最实惠可口的一顿便餐。春节期间油腻的食物吃多了,再吃年粑粑时也就显得格外有滋味。
桃花源粑粑种类繁多。有用纯糯米洗净、泡胀、蒸熟后,从甑里挖出来倒入石碓中用粑粑捶杈糯后,做成大小不一、厚薄不匀的圆形而又阴干的“糍粑”;有用多半糯米少半黏米混合磨浆,放入稀布中包好吊至八分干蒸熟打糯,填入木制凹形印模中压紧拍实,做成像鱼、鸟、花、果和福、禄、寿、喜等图案花纹的“印儿粑粑”。凡在年关里打制的,统称“年粑粑”。吃的方法也大致相同,可烧、可蒸、可煮、可炸、可煎,风味上可以是麻、是甜、是辣、是咸,也可以是清香。但最常见的吃法是将年粑粑放在火上烧烤,烧软烤香后年粑粑便膨胀起来,将年粑粑用手拉长或用刀在年粑粑上划一道长口,揉入白糖、红糖或其他佐料即可食用,其糯米的香味,让人胃口大开。特别是蒿子粑粑的吃法,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。与其说年粑粑是商品,倒不如说是桃花源的一种文化存在的载体。
蒿子粑粑由糯米粉和蒿子混合做成,颜色墨绿,每个约16.6 cm长,10 cm宽,1.8 cm厚。做粑粑时蒿子拌入少量米粉熬成糊,把熟糊铲入备有大量生粉的木盆内,揉到又糯又匀、干湿适中为止,然后分解成若干如小孩拳头般大小的小坨,用3片煮软的箸叶包好,并两个合起来用稻草捆扎,缠完后装入木甑中蒸1~2小时,最后将出甑的粑粑用手掌或木板压成扁平状,紧密地码进箩筐中。为使粑粑中的水蒸汽全部蒸发,码完后还要翻扣一只铁锅在箩筐上,让水蒸汽从锅顶顺锅沿流到地上。这样做成的蒿子粑粑味道香甜,可存放两个月不开坼;即使出现一些小的霉斑,也可以用冷水泡起来再蒸一次后食用。腊月做50 kg米的粑粑可存放到次年2月底,其保鲜时间之长,更是别的粑粑不可同日而语的。
蒿子粑粑兴起于秦代。传说桃花源秦人村里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妻耕田种地,与世无争。一年腊月,从山下换回半袋糯米准备过年打糍粑。刚进家门,一个讨粑粑的白胡子老头叩响门扉,老俩口连忙烧火,揭开甑盖去盛白花花的熟糯米饭时,不知从哪里拱出许多乌黑的蒿子末,鸡啄米似的怎么也择不完,白胡子老头却偎在灶角呼呼大睡。只好拌在一起打,打完两碓粑粑,白胡子老头醒来抓起粑粑啃了一口,连忙吐出来说还没熟好,老俩口重装入甑蒸了两袋烟的光景,打开甑盖,只见甑里的粑粑个个都用箸叶包得好好的,一股又香又甜的气味飘入鼻孔,让人馋涎欲滴,白胡子老头却不知什么时候飘然而去,只好将粑粑藏起来。腊月过去了,白胡子老头没有来;正月过去一半,白胡子老头还是没有来。老俩口怕粑粑变坏,一个个剥开,里面的粑粑全是新新鲜鲜的,乡亲们说这是灶神菩萨显灵。每年年关里,秦人村都要做一箩一箩的蒿子粑粑,虽然制作的方法不断演变,但蒸熟后放几个在灶角上敬奉灶神的习惯却流传至今。
有人用诗道出了年粑粑摇曳多姿的风情——“山楂木棒将千丘田的糯米雪白的散漫,在石碓里击捣成一坨坨肥胖的柔软,案板上揉捏宝宝娇憨而天真的笑脸,标花,描上桃花源火爆的鲜艳,插图,绘出武陵人心底甜美的意愿,木模,印制着一个个圆圆的满意,桃花源的年粑粑伴随炊烟升起的山歌,飘香在东篱南山……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
转载该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不同意转载或涉及版权、内容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以便可以立即删除;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作参考。
金牌教程推荐
金牌教程是厨师之家联合资深餐饮人、优秀厨师及小吃从业者共同拍摄制作的厨艺教材,均为各餐饮机构的旺销菜、招牌菜、热门小吃等,集大师于一站,取百家之所长,以高清视频演示配合图文详解的方式,将每一份技术的旺销秘籍、致胜密码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大家,配方准确、详细易懂,零基础也能轻松学会。